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政治斗争,发生在公元前206年。在这场宴会上,楚霸王项羽本有机会杀死刘邦,却被其叔父项伯劝阻。那么,作为项羽的叔父,项伯为何会在鸿门宴上助刘邦脱困呢?本文将从历史背景、人物关系和项伯的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。
一、历史背景
公元前206年,秦朝灭亡,楚汉相争。项羽和刘邦分别率领楚军和汉军,争夺天下霸权。鸿门宴是项羽在攻占咸阳后,为了稳定局势而举行的一场宴会。在这场宴会上,项羽本有机会杀死刘邦,巩固自己的地位。然而,他却选择了放过刘邦,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。
二、人物关系
项伯是项羽的亲叔父,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。然而,在鸿门宴上,项伯却站在了刘邦一边,帮助他脱困。这其中的原因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伯对刘邦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才能的认可。他认为刘邦是一个有德行的君主,能够带领汉朝走向繁荣昌盛。因此,他选择背叛自己的侄子项羽,支持刘邦。
三、项伯的抉择
面对鸿门宴上的危机,项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。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遭到项羽的怨恨,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项氏家族的命运。然而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刘邦一边,帮助他脱困。这是因为项伯深知,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对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至关重要。他宁愿背负骂名,也要捍卫自己的信仰和理想。
总结:项伯在鸿门宴上助刘邦脱困,并非出于对项羽的背叛,而是源于他对刘邦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才能的认可。他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,放弃亲情,勇敢地站在刘邦一边。这种精神品质,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。
“义”救刘邦 鸿门宴上杀机四伏,刘邦却能成功逃脱,固然得益于他的机变,樊哙的忠勇,但是另外两个人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——项伯、张良。 正是他们坚持的道德准则“义”,救了刘邦。 项伯身份特殊,地位很高,是项王的叔父,他自然处在决策层,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,然而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和范增的火上浇油的怂恿,项王盛怒曰:“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军!”项伯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再说什么,说了也已无用.但是生死之交张良怎么办呢?项伯决定连夜亲自到霸上告知张良,救好友一命。 项伯的这种行为应当怎样评价?有的教师把它简单得地看成“吃里扒外,通敌卖国”的行为,其实是不妥的。 应该说项伯是性情中人,他有义气,知恩图报,敢作敢为,不失为有血气的男子汉,当然他不是一位政治家,只是有血有肉的人。 因为他主观上的救友,客观上已经造成了泄密,使得刘邦集团得以做充分的准备。 如果不是他的身份特殊,他还敢回到鸿门吗? 张良此时还不是刘邦的正式谋士,他的身份是韩王国相,跟随刘邦入关破秦。 但他通过观察比较,认为刘邦是贤主,因为他的计谋说给别人,别人不晓;说给刘邦,刘邦必听。 用他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此天以臣授陛下”(〈〈留侯世家〉〉)。 他得知项伯的消息,并不只顾自个儿逃命,而是决心尽力救助刘邦,尽一位谋士的职责。 他说:“臣为韩王送沛公,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义,不可不语。 ” 项伯以义救张良,张良以义救沛公,项伯是重义之人,张良则以义激之,项伯怎能无动于衷。 由此而下,项伯见刘邦,约婚姻,责项羽,翼蔽沛公,似皆不由自主。 纵观二人之义,名虽相同,实则迥异。 项伯之义出于私情(友情属个人感情,大概可归入私情范畴),只可算作小义;张良之义,出于职责,自当视为大义。 二者之间无好坏之分,却有高下之别。 其结果是,小义者害了项氏天下,大义者成了刘家帝业。
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,当年楚国名将项燕膝下共有三个儿子,长子项渠英年早逝,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事迹,但他的儿子,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。 项燕的二儿子就是项梁,三儿子则是项伯。
公元前209年,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,项羽和项伯都跟随一同起义,当时项梁任楚国武信君,统领楚国军队,项羽为裨将,项伯任楚国左尹,相当于副丞相。 一年后,项梁在楚汉灭秦的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击溃,他自己也力战而死,项羽继任后,项伯便从此待在项羽身边,辅佐项羽灭秦。
然而等到了鸿门宴时,项伯却一反常态,再三维护项羽的死对头刘邦,他先是偷偷给刘邦通风报信,后来在项庄舞剑时,又主动上去与项庄对舞,还时不时用身体挡住刘邦,后来更是不断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表忠心,最终帮助刘邦死里逃生,以至于导致后来项羽被刘邦所灭。
对此,很多人必然会很好奇,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,他放着侄儿项羽不帮,却处处去维护他们的死对头刘邦,这是为什么?
比较流行的说法是,项伯早年因为杀人而犯命案,是张良将其救下,为报答这一恩情,项伯在得知鸿门宴之事时,才连夜赶赴张良处告知,并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。
而此时,刘邦则趁机贿赂项伯,不仅给项伯无数金银,还亲自与项伯结为兄弟,并许下儿女亲家,刘邦诚恳地向项伯解释这其中产生的误会,表达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。 项伯被刘邦所忽悠,不忍刘邦惨死,加上他又受了刘邦这多好处,这才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。
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有模有样,但其实,它应该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已。 首先,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,又是项羽的左膀右臂,如果项羽能够夺取天下,他所获得的权力和财富,那是刘邦永远给不了的。
项伯只要是个正常人,必然能分清孰轻孰重,绝不会因为贪恋刘邦这点金银而吃里扒外。更何况如果刘邦夺得天下,会不会放过项伯都还是个未知数,项伯又怎会傻到干出这样短视的事情?
其次,项羽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人,他一出道,就火并了会稽郡守;后来又火并了宋义。 要知道,这两个人,都是项羽的合作伙伴。 再后来,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,连眼睛都不眨下。
等到项羽进入关中后,又把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处死。 当时有人说他是沐猴而冠,项羽直接就把这个人烹杀。 再等到到鸿门宴后,他又谋杀了义帝,还杀了韩王成和齐王田假。 要知道,这些人,都是项羽的盟友。
事实上,以项羽这种举手不留情的行事风格,当他看着项伯在鸿门宴上大张旗鼓的维护自己的死敌刘邦,他事后还会给项伯好果子吃?要知道,后来仅仅因为陈平散布的一些有关范增背叛项羽的谣言,项羽直接就将范增赶走,项伯的性质可比范增严重太多!但是呢,项羽直到死,都一直非常信任项伯。
所以,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,项伯表面上看是在维护刘邦,但其实还是在维护项羽的利益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当时项羽集团内部,关于如何处置刘邦,大致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见:一是以范增为代表的激进派,他们建议趁刘邦现在羽翼未满,先将他铲除掉再说。
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尽早把刘邦这个强敌给除去,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,一切是显然的,当时刘邦的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,反而还为灭掉秦国立下大功,而在他进入关中后,也并没有将宫中的财富据为己有,而是封存后等待大家来平分,以刘邦这种表现,项羽还要将他杀掉,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。
要知道,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只有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,而是十八路诸侯王各自佣兵一方,项羽不过暂时是这众多佣兵大佬中实力最强的那个,以项羽的实力,一挑一的话,不管是谁,自然都不是他的对手。 但问题是,如果群殴的话,项羽也会立马被淘汰出局。
在这种背景下,面对毫无过错又主动示弱的刘邦,如果项羽上来就将他杀死,那其他诸侯还会有安全感吗?因为这不明摆着嘛,项羽这是想削藩,想把大家都给收拾掉。 这样以来,整个局面恐怕当时就会失控。 因为,大佬们跟着项羽出来混,绝不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。
也正因为此,以项伯为核心的保守派,就主张采取第二种方案,也就是没必要现在就杀掉刘邦。 因我,项羽当时已经成为时代舞台上的庄家。 他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地位,不断削弱、瓦解其它对手的势力,然后拉一派打一派,以至于完成最后的削藩。
事实上,在当时的背景下,以当时项羽的实力,他只要能够想方设法,避免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。 他就有机会统一天下。 相反,如果他急于求成,上来就蛮闯蛮干,暴露自己想火并他们的意图,很有可能当时就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。
正是因为这种原因,项羽才不敢轻易选择,不计代价的火并刘邦,所以在鸿门宴上,一向举手不留情的项羽才会变得犹豫不决,只能坐视自己手下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去相互争斗,去替他拿主意,最后得以让刘邦得以逃脱。
事实上,刘邦之所以敢来鸿门宴,就是知道项羽是聪明人,肯定不会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。 他之所以拉拢项伯,目的只是为防止范增这种激进派做出冲动的事情出来。 因为,如果项羽真准备在鸿门宴要杀刘邦,别说是拉拢项伯,就是把范增都搞定,恐怕也是没有用的。
当然,也正因为此,鸿门宴后,项伯依然是项羽最信任的人之一。 而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后,也从不觉得项伯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,所以并没有把他像丁公一样处死,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行,并赐姓为刘,封为射阳侯,他的封国位置就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。
后来,惠帝继位后三年,项伯去世,他的后代项睢因犯罪而不能继承爵位,他的封地便划入中央政府。
其实项伯并没有说是要背弃项羽倒戈刘邦,他之所以帮助刘邦是基于与张良之间有的情谊,就算之后刘邦以儿女亲事为诱,他也一再确认不伤项羽的前提下,可惜他忘了政治战争的残酷。
项伯帮助刘邦无论在秦汉正史还是野史之上,刘邦在鸿门宴给成功脱逃的关键就是因为有项伯的帮助。 彼时刘邦虽兵力较少,却较项羽更早攻入咸阳,一时心大就在函谷关囤兵想拦住项羽,这让项羽大怒,本欲重兵攻入咸阳,是项伯为刘邦周旋才有了历史上的“鸿门宴”。 而鸿门宴上,范增想利用机会让项庄舞剑之时取了刘邦性命,也是项伯看破玄机,挥剑与项庄对舞,从而破了范增的计划,让刘邦避过一死。 之后刘邦成功自鸿门宴逃出,才有机会到汉中以待时机,最后嬴了项羽,图得中原。
项伯立场项伯是项羽叔父,是自项梁开始就一起跟着项羽,在一路伐秦的路上,项羽对项伯是极为尊重,项伯也是极力辅佐项羽,两人之间互相信任。 项伯在为刘邦周旋鸿门宴,并非是归顺了刘邦,而是因为他与刘邦手下的张良有着过命的交情,是看在张良的面子上救的刘邦,就算来后刘邦以儿女亲家想让他归顺,他也以不伤项羽性命为条件。 项伯心软于友人,却忘了自古成王败寇,政治战争从来都是残忍的,刘邦和项羽是生死敌人,救了刘邦就像放虎归山,他的妇人之仁其实也与项羽一般,因为他正是看出项羽本人并无意在鸿门宴上取刘邦性命。
很多人说当时项伯和项羽政见不,其实是有矛盾的,项伯救刘邦也有自己的利益关系,当时项羽虽然强于刘邦,但是刘邦却更得人心,项伯想寻良木而栖,你对于项伯为什么救刘邦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?